Home--(BART)-->Downtown Berkeley--(BART)-->16th St/Mission Station--(walk)-->Castro area--(walk)-->Home
今天的行程非常的奇妙,剛好是先跑到San Francisco的東北,再到他的西南,走的是對角線,一個不太有效率的玩法。
早上跟Dave約好了十點要出門前往Berkeley,經過了大約二十五分鐘左右的車程,我們到了Dave口中very, very good的UC Berkeley。下了BART,不一會兒就走到了UC Berkeley的校園。一走進校園,我完全的被這個校園所吸引,這個校園跟政大一樣,在一個小山的山腳,但不一樣的是,因為這裡是美國,所以平地的部份還是非常的多,而且校園非常的大,shuttle也很多,又是在火車站附近,交通不是個問題。而這個校園之所以吸引我,在於他非常友善的建築還有非常多的綠地。這裡的建築跟哈佛等古老大學比起來當然是相當的新,但其實Berkeley也是1866成立的老學校了,政大才過剛過完80歲生日,柏克萊都150歲了。而這個學校不同於Harvard的是,他在陽光普照的加洲,所以非常的空曠,很多建築都是藏在樹林裡,而且到處都是草地,不少人在上面曬太陽玩飛盤,是個非常迷人的校園。
一開始我們來到了森林系館,因為Dave是forester,所以他對這個特別的熟,系館對面有一片油加利樹,然後一路上他一直告訴我這個是maple,這個是redwood,還有一些我完全沒搞懂的樹種,感覺很有趣。然後我們來到了他們中心的tower,Dave跟我說這個tower是Berkeley故意建來嗆Stanford的,因為Stanford也有一個著名的高塔,而這個塔只比他高了1 foot,也就是只有短短的三十公分。很有趣的高度,哈。然後走到了他們的學生中心,裡面有個紀念品店,但全都是衣服,各式各樣的衣服,美國人真的很愛穿寫著地名、學校名、球隊名的衣服,在紐約,到處都是I Love NY,到了LA變成了I Love LA,在這裡當然也不例外,而Indianapolis的觀眾比較少,但Indianapolis Colts的球迷可就多了。
接著走過廣場,往上走到了International House Café,這附近是國際學生宿舍區,跟IUPUI一樣,I-House都還是很貴,所以其實多數學生都是住外面。然後我們轉個彎來到了一片樹林,這片樹林非常的有趣,因為樹上住了不少人,Dave說這是因為Berkeley想要把樹林砍倒來建體育館,但他們要保護這片樹林,所以住在上面以防Berkeley發動奇襲。沒有白布條,沒有太多的喧鬧,他們就是這樣靜靜的抗爭著。我們過去跟在那邊的人聊天,他們說他們是在進行一場peaceful fight,就跟這片樹林一樣,人們是需要多一點綠地,多一點和平的。所以他們選擇靜靜的跟學校來對抗,而他們跟學校還有些lawsuit也在進行中,但無論如何他們就是想要保護這片樹林。他們的精神非常的讓我感動,特別是他說到peaceful fight的時候,我不禁要想到台灣的抗爭,大家總是想要把場面搞的很大,一定要想盡辦法把所有的記者都吸引過來,彷彿一定要上頭條才叫做抗爭。我不否認這也是一種觀念行銷的方法,但我覺得,有些時候我們還是太暴力了,雖然我們可以說,如果不拿生命來抵抗根本不會有人理你。但事實上,拿生命來開玩笑這種戲碼,在我看來已經變的有點像在灑狗血了,其實平和的方法不是沒有,很多人這麼做讓我覺得他們只是想上報紙頭條而已,雖然我不否認有理想的人還是很多。
【靜靜抗議著的人們】
接著我們走過了很大的stadium,地上寫著Cals,我想應該是這裡的football team的名字,然後從這裡往上看是一片青山,景色非常迷人,看球看累了看看山的感覺應該也是很不錯的。然後我們繞過了大半的校園,才發現我們miss掉Haas School(商學院)了,所以我們又走了一段不短的路回到Haas,一路上我跟Dave討論著全球暖化的問題,在他的觀念,他覺得全球暖化不是人造的,因為火山會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與其他的溫室氣體,比人類所能排放的都要來的多,而現在也還沒有決定性的證據來說明這一切真的是人造的。我當然同意他的說法,雖然我個人覺得全球暖化是人造的。而我們也都同意我們得對這個議題做點什麼,因為我們總是只想到自己,為了賺錢而不斷砍樹,為了享樂而開車而浪費能源,沒錯,我們得確「能」,但也許已經到了應該多想想是不是「應該」的時候了。
【Berkeley球場】
走到了商學院,我真的很喜歡他的中庭,這體很歐式風格跟中庭真的很典雅而悠閒,而我想這裡大概也是Berkeley唯一看不到山的地方,也難怪Dave會說這裡完全不同與學校的其他區域。我們也進到Haas的裡面去逛了一下,裡面的建築就比較簡單大方,沒什麼排場,不像Harvard還搞了個展示廳,也不像政大的中庭有挑高,就只是個很平淡的建築方式,我喜歡他的外面勝過裡面,當然他的內部裝潢其實已經是相當不錯的了。
之後我們走出校園,來到了外面的商店街,去一個都是東方食物的小廣場,本來我們是打算吃一家非常好吃的拉麵店的,但不巧他今天休息,所以就隨便找了隔壁的潢濱小館坐下來點餐,看到了BBQ Pork Rice,我本來以為是烤肉飯,就很開心的點了,不過卻來了個揚州炒飯,只是把肉烤豬肉,真是讓我有點小失望,不過還算好吃,而且才五塊,所以也就不用太在意了。而這個區的門口寫著小台北,哈,很有家鄉的感覺喔,對面還有「快可立」,感覺真的很有台灣味。然後我們到了廣場旁的一家飲料店點了杯珍奶,我的媽媽,跟台灣的珍奶幾乎一樣的口感,真是我在海外喝到最好喝的珍奶了,而且珍珠很Q,而且一杯才1.8,跟台灣比是貴了不少,但是跟Saikon一杯3點多,或是芝加哥一杯4點多比起來,真是便宜又好喝的好物。
吃飽了之後,Dave跟他朋友約三點要去玩滑板,我們還有很多時間,所以就跑去學校裡的草地上看人家玩飛盤,我一直很好奇美國人都在玩什麼遊戲,IUPUI也有一堆人在玩,真到今天Dave說我才知道他們玩的遊戲叫Ultimate Frisbee,有點像是橄欖球的變化形,他的規則只有三個:一、拿到飛盤的人只能傳不能移動(但可以在跨一步的範圍內找地方傳);二、只要飛盤落地就是對方的;三、如果對方得分,發球的方式跟football一樣,你從自己的家裡把飛盤丟對方的家裡丟,能丟多遠就從多遠的地方開始。然後雙方就這樣往對方的家裡衝,達陣得分。非常容易,而且看起來非常的好玩,而且我還在那裡玩草,像個小孩一樣用不同的方法讓發出噪音,路過的人還會好心的教我們怎麼玩,非常的有趣。
【Berkeley and Me】
之後Dave去玩滑板,我就先回downtown,坐著BART來到了西南方的Mission區,這裡是一個墨西哥區,有很多的墨西哥人跟墨西哥食物。而我真正的目標是他旁邊的Castro區,傳說中的gay區。一路上閒晃著,一開始先延著17th St.走,從Mission St.走到Church St.,一路上碰到的人大概不到十個,果然是很標準的住宅區,兩個看起來不到十歲的小妹妹要過馬路,姐姐保護妹妹的那一幕很教人感動,而有一個人放開兩手騎著腳踏車,我個人覺得這樣很危險,但如同我跟Dave說的,女生永遠不懂男生為什麼喜歡玩滑板,明明就很容易跌倒,很危險,但without risk, life will become so boring。所以也就可以理解放兩手騎車的人的心理了,他就只是想玩而已,而且那個人技術看起來蠻好的。過了Church St.,我來到了傳說中的gay area,San Francisco是全美對gay最好的城市,但我在這個區域走了一圈,並不如我想像中的有彩虹旗到處飄揚的景象,只有在一些明顯的建築或轉角,會有一些大型的彩虹旗宣告著這裡是gay area。我後來想想,這樣才是對的,其實gay也沒有必要去突顯自己的不同,這個世界本來就有太多不同的人,所以就安安靜靜的住在這邊,大家都知道這裡到處都是gay,所以也沒必要特別強調。雖然對我這種旅人來說,我是比較想看到彩虹旗到處飄的景象,但其實這個旗子是有點不必要存在的東西。
【Castro Area/ Gay Area】
最後繞了一圈肚子也餓了,我就到了Dave推薦,說是這一區最最有名的墨西哥料理店點了一個Carne Asada,我一開始也不知道他是什麼,只知道Dave說這個口味非常好吃。後來才知道carne就是牛肉口味的,而Asada則是他們處理牛肉的方式,把大大的牛肉片放到碳火上烤,然後在鐵板上快炒,並且把他切成碎片。很特別的料理,當然也非常的好吃,而且我吃的非常飽,又是相當滿足的一餐。來到這裡,我已經不打算過克難式的旅遊了,舊金山的東西真的很好吃,而且價位在美國來說算也還可以,加上也找不到克難的方式,交通又不方便,沒辦法像紐約那樣天天吃中國城,那倒不如就每到一個點就去吃吃他的特色料理,當做享樂也很好。
【Carne Asada】
吃飽了之後,本來是打算去坐公車的,可是到了公車站又忽然很想走路,看了看地圖,這段路了不起就3-4個mile,算一算也不過就四五公里,也不算太遠,所以就決定一路走回家。一路上我一直在想著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人生」。中午跟Dave聊到了without risk, life will become so boring的話題,讓我想到了,如果我們的人生,少了些什麼東西,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沒有了友誼,你會少了很多的幫助歡樂,但多了很多的自由,你可以像「不能結婚的男人」裡的桑野一樣,有著很多自己的想法跟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這是很多人想要有卻不敢或不能做的;如果少了愛情,你會少了很多兩個人的甜蜜時光,少了可以依靠的對象,少了與人分享的快樂,但你會多了很多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可以找到更多的友情,或找到更多的自己;如果少了工作,你會多了很多的迷惘,你會沒辦法做很多的事情,但同樣的,你不需要付出勞力或腦力。所以這一切都是對等的關係,一個人能擁有的就是一個平衡,你少得到了一些,就會少付出一些。多得到的,你就得付出其他的機會成本。
我不禁要再去想,那我們為什麼要工作呢?為什麼我們不能只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為什麼我們就一定要一直擔心著這個世界有一堆人正在跟我們搶飯碗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得花那麼多的時間去做那些我們其實不太想做的事?為什麼?
而我想到的答案是,因為你得活下去。如果我們是古人,你可以說我就去住山裡,自給自足,就算不工作,只要你能找到東西吃,你就可以活下去,住在群體環境有人可以互助,住在山上的洞穴你不用與人配合,但也找不到人幫你對抗也許會出現的熊或其他野獸,所以一切都還是平衡的,你有可以選擇的自由。但在這個現代社會的大機器裡,每個人都變成了獨一無二的齒輪,我們都得依靠這個社會讓我們運轉,讓我們生存,這個世界上你不再能找到一片你自己的淨土,讓自己用自己選擇的方式生存。所以有些人在心理上就失衡了,我們總有些夢是在這樣的機器中不相容的,這個世界的人建立了太多的制序讓這個世界維特一種表面的和平,但人心本來就有很多的不同,這個和平,只是在很多人的犧牲與獲得中找一個看似最大利益的平衡點而已。而完全不見容與人群的觀點,卻也因人類的發展而再也沒有可以逃避的黑色地帶,每個人都得赤裸裸的在這個世界上活著,無處可逃。而在這個努力使自己相容於社會的人當中,有些人很幸運,天生就是這個大機器需要的模型,所以很容易的可以在工作中找到快樂。但有更多的人是跟這個社會機器完全不同的模型,而使自己相容的方式,要嘛就是強加入這個體系,把自己磨的遍體鱗傷,不然就是努力的自我改造,進修再進修。所以這世界上的人不快樂,我們都得在不同的程度上做很多自己不想做的改變或付出,因為我們要相容與這個社會機器,因為我們要活下去。
但我不懂的是,為什麼我們都得要求自己變成所謂的高級知識份子?為什麼我們就得去跟這個世界的人競爭?為什麼我們就要把自己放上這個殘酷的舞台?就當一個默默運轉的小齒輪不行嗎?為什麼我們要不斷的改變自己,不斷的要求自己拿碩士拿博士,或是拿那些永遠拿不完的證照?我們就只是想要混口飯吃不行嗎?
其實是可以的,就算當個清潔工,也是可以很快樂的,假如你懂得你沒辦法享樂,因為你付出的價值比別人少,假如你了解這是一個付出與獲得平衡的社會模式的話。而你當然也可以努力變成個亞太區總裁或下一個比爾蓋茲,但你要也知道光鮮亮麗的背後,他一定也同時付出了很多別人付不起的辛苦與血淚,因為這是一個等價交換的世界。除非你是中樂透,不然你都逃不出這個等價交換的機器模型。但從來沒有人教我們要知足,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也許當個清潔工,也許每個月賺個二萬多塊的少少薪水也許也可以很快樂,假如你不要看電影不要出去玩不要享受的話,二萬多塊的台北你還是可以活,只是會活的比別人辛苦,但辛苦與快樂並不是絕對的相反詞。你說打著高爾夫的人,享受著一個小時幾百塊的快級遊戲,他們快樂嗎?不見得。而坐在路邊發呆看天空的人就很憂鬱嗎?也不見得。這一切,都要看那個人的心,懂不懂的生存是一種等價交換的過程。
但不會有人告訴我們要學會接受現實,只會一味的要我們不斷的改變成這個社會機器想要的樣子,要我們努力的去跟全世界的人才競爭,要我們痛苦的改變自己,為什麼?
而答案還是,因為這個世界上的廠商們都想要生存。如果沒有足夠的人才來幫助他們,他們會活不下去。而他們需要的人才就是我們,而他們並不管我們是不是原本就是他們想要的那個樣子,他們只希望我們去滿足他們,然後他們用他們的方式來滿足那個當我們是消費者身份時的我們。比方說看電影或是買名牌,其實就算沒有這些東西你的生活還是會繼續下去。比方說用手機上網收收信,就算沒有這些東西,你還是可以吃的飽穿的暖。商人所謂的「創新應用」,其實都只是騙人的愰子,以人最原始的概念來看,只有吃飯跟活下去才是真的,其他東西,就算沒有了你還是可以開開心心的活到你死掉。
商人為了生存而創造了太多我們自己為我們需要的需求,但其實說穿了只是他們想生存,而我們為了生存,所以被他們遷著鼻子走。而我們的家人為了想讓我們生存,所以要我們一定得去配合商人們想要的。但是反過來當我們變成消費者的時候,我們又以為我們真的需要這些東西,所以要求自己賺更多的錢,來滿足這些其實都可有可無的需求。而沒有人告訴我們享受平凡有什麼快樂,每個人就是希望我們越來越好,可以多念書就多念書,因為賺越多錢就可以享受越多的人生,但人生說穿了,就只是一場生存的遊戲,只要你能活下來,理論上就應該有享受人生的權利,不是嗎?為什麼我們要享受「更多更好的人生」?你的人生不就是你的人生嗎?有什麼更好或更不好可言?所有的困難與快樂,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都是我們的人生。小小人物享受著小小的困難與快樂;大大的煩惱與快樂就留給那些大人物去傷腦筋或享受。這個世界還是可以運作的很好,不是嗎?是誰說只有在競賽中得獎的人才能快樂的?
我覺得我們還是要懂得知足。當我們有明確的目標時,我們要珍惜,因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不容易。但當我們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的時候,我們要學著去享受迷失的感覺,然後選擇找出方向或是繼續迷惘。不需要什麼孤寂感,不需要太多的滄桑,就只是因為迷失,所以迷失而已。
好吧,我覺得我真的想太多了,不過這段路也真夠長的,走了一個多小時我才走到Grant St跟Market St的交交口,是個離家不遠的地方。而在這裡我看到了一大群的人把自己打扮的跟死人一樣,身上都是一堆血或是化膿的裝伴,當然,他們吸引了非常多人的目光,而看起來這是個大遊行,遊行的人少說有幾百個,也許有上千個,反正就是非常多,而且每個人都很快樂的扮著死人,有的很恐怖,像是鬼屋裡跑出來的,有的很滑稽,看起來很像是打翻蕃茄醬。而帶頭的人手拿著「Do not believe the lives」的牌子,不要相信活人,我不知道這個遊行到底是在幹麻,但這句話就跟我剛剛的思考聯想在一起就變的很有趣。既然所有的競爭都只是商人的生存遊戲,而所有我們以為會讓生活更好的目標,都只是商人們想要我們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所說的話,那,我們應該相信這些價值觀嗎?
【Do not believe the lives】
這是個很值得我們多想想的問題。到底什麼該信,什麼不該信?而早以習慣隨波逐流的我們,是不是改想辦法改變自己的心?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滿足的過程,隨波逐流的我們,就努力的去隨著時代的波濤上下起伏吧,而想走自己的路的人,就努力的去找出自己想做的事,去享受那種樂在尋找、樂在工作的快樂。而最後,我們都是要學會享受我們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